专业的股票配资平台

罗云波:抵制食安谣言,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发布日期:2024-04-09 19:08    点击次数:66

中国经济网11月28日讯(记者 姜智文)“近期流行的部分食品安全谣言,具有旧谣新炒、季节性、用癌‘站台’等特点,用煽动性的话语,加上耸人听闻的标题,挑起公众担心、害怕的情绪,对社会稳定和食品产业发展有极大的破坏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罗云波在今日举办的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上表示,要让科学给我们慧眼,让理性战胜盲从,让学习驱赶恐惧,让我们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共同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由国务院食安办、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等28部门及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中国标准出版社承办的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11月28日在京举行。图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罗云波针对食品安全谣言开展科普解读。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造谣一张嘴,避谣跑断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传播快、谣言易滋生。“一些涉及农产品的谣言传播特别快,往往会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带来灾难性甚至毁灭性影响。”罗云波举例道,前不久,有人在网上妄称阳光玫瑰葡萄在种植过程中要打几十次农药,根本不能吃,这则谣言让果农百口难辩、欲哭无泪。

然而,事实却是,在葡萄生长周期内,农药的使用时间一般集中在开花期和幼果期,与收获期还有很长的间隔期,而大多数农药的杀毒作用仅仅在用药的头几天,7-14天后农药就逐渐分解失效了,等到葡萄上市基本上不会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况且还有严格的抽检监测手段来把控把关。

“面对种种谣言,社会公众需要辨别信息的来源、关注信息的科学性、权威性。”罗云波认为,可靠的信息通常是来源于权威机构、专业媒体或有科学背景的专家学者,科学的信息应该基于充分的实验证据和科学研究。

罗云波强调,我们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网红,不要轻信那些社交媒体上的段子。他也规劝自媒体的网红们不要为了所谓的流量,不负责任地去凭空臆断或主观猜测,这可能会引起社会恐慌,严重的话可能触犯法律底线、受到法律惩处。

作为一名从事食品安全研究多年的学者,罗云波倡议科学家和广大科学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科普宣传责任,帮助广大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知识素养和真假食品安全问题的辨别能力。“实际上,食品领域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使得大众的食品更营养、更健康、也更安全,我们应该引导公众以科学、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迎接和拥抱新技术,享受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更加美好的生活。”罗云波说。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食品安全问题还时有发生。公安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公安机关共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万余名,包括非法添加新型衍生物制售有毒有害减肥食品等。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这是杜绝食品领域谣言的重要途径。”罗云波建议,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不能让谣言成为某些人的获利手段;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提高产品质量和透明度,增强公众的信任;广大媒体既要敢于发声又要善于发声,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及时了解谣言真相并进行科学传播;公众可以通过投诉和举报等渠道,监督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揭露食品安全谣言制造和传播行为,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做出积极贡献。